【龍鑾潭】位於恆春半島西南部,是恆春縱谷平原最低漥處,聚積雨水而形成天然湖泊;地居恆春古城、核三廠、屏鵝公路及關山之間,屬淡水藻澤地,水面涵覆面積為137~175公頃,平均深度3.5公尺,為國家公園的特別景觀區;也是著名的恆春八景之ㄧ。
龍鑾潭在清朝時期是恆春地區農漁業生產的主要區域,當時原屬地勢低窪濕地之龍鑾潭,隨著雨旱季節更替,水面積也隨著變化。逢雨季,面積擴大,附近耕作田園全成水鄉澤國,農作物受損嚴重。
1946年,政府將龍鑾潭建為水庫,目前所見的龍鑾潭遂成為半人工的水潭濕地,此外龍鑾潭也擔負半島灌溉用水的重任。潭水的主要來源有二,一為龍鑾山溪流,一為出火溪,二溪匯入潭後,流向北面,再會合保力、網紗二溪,自射寮港出海;不僅助益農田水利灌溉,龍鑾潭亦結合其周遭的魚塭、水潭、農田、灌叢和次生林等不同型態的地貌及生態,形成最佳的鳥類棲息地。
龍鑾潭中蘊含豐富的水草、魚蝦和昆蟲,是鳥兒們眼中的佳餚美饌,如此食棲環境相輔相成,吸引無數的鳥類聚集,形成一座南台灣的候鳥天堂。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間,可見許多來自西伯利亞、中國大陸、日本等寒帶地區南飛的候鳥在此停留過冬,有些則以此為中途站,飽餐休息、恢復體力後再繼續飛往更南方的菲律賓一帶。根據歷年來的調查,龍鑾潭區域的鳥種達200種以上,其中以候鳥居多,佔了70%以上。鳳頭潛鴨(澤鳧)目前是龍鑾潭最大的度冬雁鴨族群,每年穩定族群數量約在1000~1400隻左右,最高曾有高達2000隻以上的紀錄。而花嘴鴨最近幾年在龍鑾潭地區族群量愈來愈多,幾乎終年可見,儼然是龍鑾潭地區的留鳥。
龍鑾潭西岸設有「龍鑾潭自然中心」,佔地約1.5公頃,,作為靜態展覽及動態實體展示,遊客可藉著現場所提供的單筒望遠鏡觀賞在潭面或岸邊休憩、覓食的水鳥,是首座以鳥類生態為主題的展示館;墾丁國家公園具有多樣特殊地理環境和豐富的生態資源,物種的歧異性相當高,為避免自然環境或人為破壞,特在此執行人工培育、復育,使此地成為生物群自然演變的生態場所,其中更有1.稀有植物 2.誘鳥植物 3.誘蝶植物 4.草原灌叢植物 5.賞花觀果植物 6.山地植物 7.海岸林植物 8.珊瑚礁植物 9.綠籬植物共九大類的植物區供您觀賞。
藍天、白雲、綠意串成的走道、潭面、清風、艷陽,龍鑾潭予人相當開闊和自然的感覺,相信夜間來,所屬的自然風情亦有另一番風味,只是路燈設置不多,提醒遊客夜間前往時,可自行攜帶照明設備,注意自己隨身安全。
圖說:圖一~從南岸看龍鑾潭
圖二~龍鑾潭自然中心
圖三~龍鑾潭自然中心內設賞鳥窗口向外望
【文:陳薇如整理報導 攝影:陳君俊】